科学把握我国电力发展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次   文章来源: 亿特电子

———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


 11月7日,《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近日,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接受了中国电力报记者的采访。杜祥琬认为,《规划》总体上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是可行的。他结合参与《规划》讨论阶段的心得体会,就《规划》畅谈了以下几点思考。


  要科学认识我国的电力发展空间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均装机突破1.4千瓦,人均用电量5000千瓦时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于文件里对此并无注解,部分读者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出疑问。对此,杜祥琬认为,引导人们认识有不同类型的发达国家很有必要。

  “我们对发达国家的能源经济学的数据分析认为,有两类不同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属于一类,欧洲和日本属于另一类,且两类国家的人均用电量相差1倍。”杜祥琬说。

  即使在《规划》讨论阶段,仍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力发展水平还有几倍的发展空间”甚至“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如何”的观点。“上述问题亟待理清楚!我们研究认为,所谓的发达国家不止美国这一种类型,在用电量上,全球有一定可比性且达到同等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有两类。

  一类如美国、加拿大属于高耗能型发达国家,其人均用电量为13000~14000千瓦时/年,另一类如欧洲、日本等国的人均用电量保持在5000~8000千瓦时/年。二者相比,同样的发达水平,相近的人均GDP,而人均耗电量却相差1倍,这一点对我国电力发展是极有启发性的。”杜祥琬表示,中国发展需要参照发达国家情况是可以的,但不能笼统地讲我国电力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几倍的空间,我们要更科学地分析不同类型发达国家的情况来制定一个更为实际和健康的发展目标。

  采访中,杜祥琬指出,要很好地解读《规划》,需要明确对“电力发展空间”的认识。他认为,谈人均用电量比较科学,因为电力总装机不能说明实际的供电能力。“2015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为4142千瓦时,2020年要达到5000千瓦时,之后仍有发展空间。电力在能源中的比重应该越来越大,也就是能源要走向电气化,特别在终端能源中,以电的形式用能比重要提高,而非电的形式如直   接燃煤等则不断减少。”杜祥琬说。

  杜祥琬在采访中表示,《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用电量5000千瓦时左右与2020年GDP水平相适应,今后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发达国家有两类,绝对不能以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不能将美国的情况作为标杆。”杜祥琬强调。


未来煤电发展应趋严

  对于煤电的发展,杜祥琬表示,“十三五”期间煤电从9亿千瓦到11亿千瓦,绝对量增加两亿千瓦引起了一些讨论。他认为未来在滚动修编规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杜祥琬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能源也进入新常态,表现是能源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趋缓。我们要认识到,可再生能源、核电以及天然气发电等低碳能源发电能力的提高,应该能满足新常态下电力增长的需求。“退一步而言,假若低碳能源能力不足,仍需增加煤电的发电量,提升煤电的发电小时数也能做到。假若把4000小时提升到5000小时,可以满足   增加的需求。”杜祥琬建议我国对燃煤电厂的发展持趋严态度。


把储能技术基础研究做扎实

  “《规划》中提到储能,我特别赞成!储能技术在能源科技上堪称颠覆性的且是占领战略制高点的技术。”杜祥琬表示,储能技术如果在未来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可以有效解决弃风、弃光甚至弃水的问题。

  要使间歇式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储能是关键,而且高能量、高密度的储能非常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外,储能对微网建设也至关重要。至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储能是可以实现多方面用途的技术。

  “今年储能很热,但在实质落地上还有一些困难。所以现阶段对储能就要讲究稳步发展,不要过热,也不要短时间内过于追求储能装机量的成果,毕竟储能是发展方向。一定要加大支持储能技术的研发,首要的是把基础研究做扎实。其实储能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杜祥琬说。